附录
从微信的最初设想“应用号”到今天的“小程序”,微信官方都做了哪些动作呢?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小程序的时间线:
2016年1月9日,微信团队在一次内部会议上首次提出“应用号”这一设想。
2016年1月11日,在2016年微信公开课PRO版上,张小龙意外现身并发表演讲,表示微信的本意是做一个提供服务的平台,所以微信团队专门拆出了服务号,但服务号以提供服务为主,基于一 个诉求,效果并不理想,因此“我们将开发一个新的形态,叫做应用号。”
2016年1月20日,微信发布自己的网页设计样式库WeUI,开发者可以使用它快速开发出符合微信UI界面标准的网页。最初版本的WeUI包含了包含了移动应用中所能使用到的所有元素,包括按钮、表单、Toast提示、对话框、进度条等多种预置样式。WeUI控件样式库奠定了小程序设计规范的基础。
2016年4月19日,微信更新“微信Web开发者工具”至0.5.0版本,该版本的开发者工具支持远程调试。同时,微信宣布Android版微信内置浏览器全量升级为X5 Blink内核。微信官方宣称,这种内核可以让微信内浏览器具有更好的HTML5/CSS3支持、强大的渲染能力,同时提供了硬件状态检测功能。
2016年9月22日凌晨,微信悄然将“应用号”更名为“小程序”,微信公众平台开始陆续对外发送小程序内测邀请。在首批开放的API接口中,小程序具有基本的视觉组件、页面导航、画布渲染、网络访问、文件处理、数据缓存、位置数据、设备信息、界面控制、用户体系等能力。同时张小龙在朋友圈披露其对小程序的定义 ——小程序是一个不需要下载安装就可使用的应用,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,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。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,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。应用将无处不在,随时可用,但又无需安装卸载。”
2016年10月27日,微信小程序官方IDE“微信开发者工具”更新,宣布为小程序新增19种API接口。新增的19中接口中,包括增强的交互反馈功能、数据与文件管理、地理位置选择、获取图片信息、绘图、音频媒体、页面栈处理等逻辑接口,以及包括
<textarea />
在内的多种视觉元素组件等。2016年11月3日,微信小程序宣布进入公测状态。公测期间,所有企业、政府、媒体和其他机构都可以登记注册小程序。公测期间,开发者可以将小程序提交审核,但审核通过的小程序暂时不能公开使用。
2016年11月18日,张小龙发布朋友圈照片,照片中有一台手机。这台手机的屏幕显示着一个摆满应用图标的桌面。从屏幕上的应用名称,到图片附文“程序猿的一小步,程序的一大步”来看,微信小程序在Android设备上极有可能以原生应用的形态存在。
2016年11月22日,微信小程序官方IDE“微信开发者工具”更新,增强了网络调试的体验。在新版本的开发者工具中,后端开发者可以在开发期间,专注于开发工作本身,无需考虑环境搭建问题,进一步增强了网络调试的体验。同时,开发者也可以在工具中查看到白名单域名,提高开发效率。
2016年12月28日,广州亚运城,在2017年微信公开课上,张小龙再次现身演讲,解答了外界关于小程序的几大疑惑,包括没有商店、没有微信入口、无法推送消息等,张小龙同时透露,希望 小程序“在2017年1月9号能被用户使用”。
2016年12月30日,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公告称,为便于商户线下推广,上线小程序二维码,最多可生成带参数二维码10000个。
2017年1月9日凌晨,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。
2017年3月27日晚,微信公众平台发布消息称,为增强小程序能力,扩大小程序使用场景,现新增个人开发者申请小程序、自定义菜单打开小程序、模板消息打开小程序、公众号关联小程序给粉丝下发通知等6大能力。